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西岛上,一座新地标——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正在崛起。
上海中银金融中心的设计方案,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30多年前的一个落选方案。
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施工现场(图源:百度百科)
01
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大厦:贝聿铭建筑恒久的现代性
我们看到的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大厦,由两座高200米的双子楼组成,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左右,包含商务办公、五星级酒店、公园和商业空间等。
大厦延续了贝聿铭标志性的“X”形斜撑结构,和香港中银大厦一脉相承,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重要的创新,采用了更加轻巧的斜撑构件,建筑线条硬朗、形态明晰,突出了恒久的现代性。
上海中银金融中心效果图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)
塔楼的外立面采用简洁的全玻璃幕墙,使用技术最先进、能效最高的玻璃产品,有优异的隔热和防晒性能。
上海中银金融中心天空中庭效果图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)
02
贝氏家族与中银大厦的百年往事
自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,中国银行已跨越110多年的悠久历程,贝氏家族陪伴中国银行已走过近百余载。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,凝结成一幢幢经典建筑,这些建筑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在各个城市最具标志性的记忆载体。
贝聿铭的祖父是清末有名的金融家,父亲贝祖诒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工作,自此在中行深耕了32年。
1934年,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在上海外滩兴建一座足以“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”的新式大楼,大楼的建造工作正是由时任上海分行经理、贝聿铭先生的父亲贝祖诒主持。
1985年4月,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破土动工,大厦地上70层,楼高315米,加顶杆的高度共有367.4米,1989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。
建筑场地三面受高架公路限制,周围高楼林立,占地面积狭小,面对重重限制的状况,贝聿铭做出了一个当时完全违反香港建筑常规的大胆方案——采用创新的合成桁架,每隔13层就用预制构件对大楼进行横向和斜向的加固,将横向的桁架隐藏起来之后,外显的结构就形成了连续的菱形图案。
贝聿铭的解释则让大家心服口服,他说:“那些X形图案,是交叉的钻石;而塔楼的造型,象征的是雨后春笋,有雨水了,那当然就有财气。”
由于故宫近在咫尺,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无法像香港中银大厦那样肆意向天空“生长”,建成的建筑外轮廓近似矩形,建筑顶部和四周配以通透的玻璃,内部的中庭空间若隐若现,整座建筑轻盈灵动。
正在建设中的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,由贝氏建筑事务所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完成,建筑主体结构已于近期封顶,建成后将成为海口的一座崭新地标。
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效果图(图源:贝氏建筑事务所+中建院+SWA)
03
未建成的建筑,是未被现实污染的纯粹理念
所有公寓均为楔形,以半层为单位,沿着中心“树干”螺旋上升,从中心向外分别是核心筒、走廊、管道间、厨卫、起居室、阳台。
2001年,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东京个人展上首次提出“未建筑”这一概念,“未建筑”即未建成的建筑。
18世纪有一座久负盛名的未建成建筑——建筑师艾蒂安-路易·布雷设计的牛顿纪念堂。这是用于存放牛顿棺材的建筑,在布雷的设想中,牛顿纪念堂是白昼与黑夜的结合:弧形天顶上有许多小洞,当石棺被穿过这些小洞的阳光照亮的时候,人们仿佛看见了夜空中的星星,白天随着太阳的移动,光线也呈现出各种变化。
还有些设计在技术上过于超前,导致方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。
SOM为重庆设计的高层住宅(图源:SOM)
结语
贝聿铭30多年前的方案能在今天实现,让人无比期待。
未建成作品的价值,绝不低于已建成的,一旦时机到来,它们也会散发光芒。
建筑师赖特在1956年展示的1609米高的“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”伊利诺伊大厦(The Illinois),被建筑师David Romero制作成了渲染图(图源:Dezeen,制作:David Romero)
参考资料
《上海临港之门:中银金融中心》(《The Façade》杂志2023年第27期)https://pei-architects.com/bank-of-china-in-shanghai-featured-in-the-facade-magazine/
《与业主跨越世纪的合作——贝氏与百年中行的不解之缘》(贝氏建筑事务所)
《未建成的建筑:当代还有建筑理论吗?》(公众号“一只建筑精”,作者:低音炮 啊葱)
以上文章来源于凤凰空间 ,作者孙琬童
从企业号中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得易豆!